肇始於王瑞瑤所寫的一篇火鍋美食介紹,文內提及一家位於民生東路巷弄內的川菜名店,和朋友聊起才發現,自己經過這家店無數次,卻從來沒有走進去過。好奇心既起,自然要前往用餐一探究竟。
原本,我以為自己對川菜有個基本認識,直到吃了老罈香,才瞭解到川菜中的麻辣味兒,其變化之深廣,絕非單純的一個辣字就能帶過。
當天吃到的菜色,就連一個嗆鍋手撕包菜,味道都是我未曾嘗過的,大大擴展了我的味覺領域。以下用讓我驚豔的程度為序,一一來介紹。
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夫妻肺片。這道名菜我嚮往以久,但是在過往的品嘗經驗中,從來不曉得它的魅力何在。老罈香的夫妻肺片徹底顛覆了我對這道菜的印象,裡面的每一種食材都處理得恰到好處,口感極佳。但真正撼動味覺的是用來拌攪的麻辣醬汁,入口的那一瞬間,只是驚奇的開始。我從來不知道"麻香"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! 你先嘗到辣,然後是麻,緊接著是綿延不絕的一股香氣,一道夫妻肺片,餘韻綿長,既深且奧,難怪能擄獲眾多老饕的心。
再來是這道干鍋肥腸,老實說上桌的時候我沒有特別期待它有多美味,會點單純是因為個人很愛吃腸子之類的料理。原本以為這味道大抵就類同於1010湘的阿干鍋那樣吧!但咬下去的瞬間我就知道自己大錯特錯!
真要說的話,老罈香這個比較符合"干鍋"的樣貌,它是沒有湯汁的,非常不濕潤。干鍋肥腸的口感很特別,介於炸和滷的中間,不似炸的那麼乾柴,也不像滷的那麼軟韌,那是個微妙的軟度,仍帶著些許咬勁,但表皮焦脆,再加上辣味的催香,吃起來肥而不膩,欲罷不能。
本人迷戀各種拌炒粉絲料理,這道渝派螞蟻上樹卻是第一次吃到的調味,講到調味,不得不盛讚老罈香的用心,每一道料理都有它獨特的性格,在調味上竟不曾重複! 儘管都是麻與辣,風情各自不同。
粉絲Q彈爽口,辣得舌頭發麻的調味底下浮出酸筍的滋味以為調和,同時去膩。平常吃到的拌炒粉絲多是辣豆瓣醬的風味,進得老罈香,我跟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,彷彿第一次見過世面般,對每道菜的味道感到新奇。
招牌嗆鍋手撕包菜,吃了便知道何以是招牌。這道其實是第一個上桌的,也是味覺冒險的開端,看上去平凡無奇,一口咬下,首先感受到手撕包菜的脆度,手撕,原就是要增添口感。接下來吃到的味道,竟完全沒有任何熟悉的感覺。
我這一生吃過無數次炒包心菜,總覺得味道來來去去就這幾種,豈料包心菜還能炒出這麼樣個滋味。它帶酸,但不是梨山蓮花白那種酸,它帶點辣,也不是梨山蓮花白那種辣。它自成一格,首先昭示了這個館子並不一般。
我在土家回鍋肉和生爆鹽煎肉之間斟酌許久,叫來店家詢問其中差別,店家表示: 土家回鍋肉是少數民族的料理,就衝著這句話點了回鍋肉。
說起回鍋肉,是我非常喜歡點的一道料理,有趣的是每次點上來總不是期待中的味道,這回也不例外,但它可能是我吃過味道最特別的回鍋肉。
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團一團好似小米粒結合在一起的物體,據說是辣椒和上糯米後弄碎成渣,吃起來帶點酸。吃到這個,真的有少數民族料理的感覺。
這裡補充摘自維基對土家族的說明:
土家族是擁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一支古老民族,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余脈的大婁山及武陵山方圓10萬餘平方公里區域,分布於湘、鄂、黔、渝毗連的武陵山區,共有8,353,912人(2010年)。人口數僅次於漢族、壯族、回族、滿族、維吾爾族、苗族、彝族列第八大民族,也是湖南、湖北與重慶三省市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,貴州省第五大民族。土家族本民族語言為兩種土家語(畢基語和孟茲語),但現時大部分人口僅使用當地漢語西南官話,但土家族聚居地區使用的西南官話與漢民族的西南官話在語音、詞彙、語法上均有差別,尤以詞彙最為突出,除了新近傳入詞彙,幾乎不含臨近漢民族巴蜀文化或兩湖文化的特色詞彙,取而代之則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遺留詞彙。
最後是我堅持要點的銀絲卷,理由是: 兒時回憶。小時候上川菜館,肯定要點炸銀絲卷來吃。對我而言:這是論斷一家川菜館合不合格的基本菜式,銀絲卷都炸不好,其他的也就不用說了!
老罈香輕易地越過了這個標準,炸得極好,外焦內軟,裡面完全不油。點銀絲卷最怕吃到裡面吸到油的失敗之作,要說有那裡可惜,我個人還是偏好長條下去炸再切段的吃法。
其實我並非嗜辣之徒,這些菜色的辣度相當程度超越了我的極限,但卻讓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,所謂麻辣,並非只有一種辣死人不償命的面貌,它能做出的風味變化和深度,非常迷人。老罈香川味兒對料理的用心,造就了一個風情萬種的麻辣味覺萬花筒。
留言
張貼留言